作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22-07-20 11:23 瀏覽次數 :
為什么閃電符號是這樣的?
因為從空中到地面的閃電不是一個直線的過程,而是像這樣分成一段。
雷電的本質是電荷。在積雨云中形成離子電荷。
電荷可以分為重量。重電荷聚集在云的下部,輕電荷聚集在云的上部。當云的下部積累足夠的電荷時,會感覺到地面附近相反的電荷,從而形成電壓。
隨著云中聚集的電荷越來越多,當達到云所能承載的電荷極限強度時,不斷增加的電荷必須找到突破口。由于與地面之間的感應電壓,云下的電荷選擇向下突破。
空氣本身不是一個有效的電導體,所以電荷每次只能擊穿一段空氣,形成一個氣柱,直到積累足夠的電荷,然后向下擊穿一段空氣……一段一段地突破,直到它到達地面。這一過程在氣象學中被稱為“先導過程”。
雖然閃電形成的先導過程很長,但它實際上形成在一個短暫的時刻。因此,我們肉眼看到或感覺到的閃電就像一條直線。
研究人員是如何觀察閃電的?
閃電分為云閃、云閃、云閃和云閃。目前,研究人員最關心的是云地閃,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有主要影響。
起初,氣象部門只能手動觀察閃電。人工觀察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:一方面,人們的視力和聽力受觀察環境的影響很大;另一方面,觀察者只能說他們知道閃電正在發生,但沒有辦法觀察和記錄閃電的次數。因此,當時氣象部門基本上沒有開展雷電預警業務,只能進行圖像“今天有大雨,閃電可能會形成。”這種定性預測。
云地閃觀測網絡主要用于“時差法”觀察閃電。閃電與探測器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閃電到達探測器的時間來判斷。由于每個探測器的空間位置與閃電不同,同一個閃電被不同的探測器“看到”時間也不同。以探測站為中心,以探測器與閃電之間的空間距離為半徑畫一個圓。然后,當所有探測到相同閃電的觀測站都畫一個圓時,這些圓的交集就是閃電的真實位置。
我們能收集閃電并使用它嗎?
雖然閃電經常帶來災難,但閃電并非一無是處。事實上,閃電已經被證明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。例如,當形成閃電時,它會離開空氣中的氮,形成植物生長所需的氮肥;在放電過程中,電解空氣中的氧分子會形成一些臭氧,少量的臭氧會對空氣進行消毒、消毒和凈化。
那么,閃電能量這么高,能收集利用嗎?
“到目前為止,閃電實驗和實踐還沒有直接使用。”主要有兩個原因:
首先,閃電的使用成本太高。人類在現實中使用的能量必須能夠持續收集和儲存。然而,基本上不可能找到一個常年閃電的區域。雖然高原上的正閃電數量多,能量強,但高原單位土地面積的閃電密度實際上很低。
第二,技術無法實現。單次閃電一般為強直流電,隨機無序,閃電時間短,瞬時電流可達數萬安全。目前,人類還沒有設備能承受如此強大的電流。
球狀閃電:雷電家族“熊孩子”
球狀閃電的形成機制尚無定論,仍是未解之謎。
球狀閃電是民間常說的“滾地雷”。它的形狀像一個球,大約15~40厘米,通常出現在地面上。除了普通的橙色、紅色和綠色。
球狀閃電是雷電家族中的一個“熊孩子”,含有驚人的能量。
球狀閃電大多數形成在強暴風雨的極端天氣。這種火球喜歡鉆孔,有時從煙囪、窗戶、門縫等進入房子,然后溜出房子。當它出現時,只要你不動,它基本上就不會移動你。
球狀閃電的存活時間一般從幾秒鐘到兩分鐘不等。因為很少見,存活時間很短,個性很活躍,科學家很難看到和把握,研究有限。
然而,避免球狀閃電的方法與其他閃電相同——如果閃電形成在建筑物內,門窗應盡快關閉,球狀閃電入侵通道應切斷;如果你在戶外,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抱著頭和腳蹲下,遠離高大的樹木。
開車時遇到電閃雷鳴,要不要下車躲避?
在這種情況下,你最好誠實地呆在車里,沒有必要下車,
因為:首先你的車比較矮,周圍通常比車高,閃電下來也有“高個子”頂著;其次,門窗關閉的車本身就是一個“法拉第籠”絕緣體。
因此,在電閃雷鳴的天氣里,呆在車里是安全的,至少比戶外安全得多。當然,形成這種事件的概率很小,除非雷電直接撞到你的車。
戶外遇到打雷閃電,要不要抱著孩子?
不要抱孩子的危險程度比一個人的時候大。
在戶外,有些人出于本能反應,不得不用手保護孩子。有必要,甚至是危險的。
事實上,你只需要讓孩子站在成年人旁邊,這比成年人更安全。這是因為孩子個子矮,不容易成為目標。但是你應該讓孩子遠離你。